登陆注册
3737000000028

第28章 处世方略(1)

一、慧眼观世

老庄看世界,世界的纷乱究其根本,是人们没有正确认识世界。庄子就说,人们不知道事物无是非、无大小、无美丑。而无是非、无大小、无美丑的世界其实是一个蒙昧的世界。

本来,事物的是与非、大与小、美与丑是客观的,庄子不认为是客观存在。万物齐一,朝三暮四与朝四暮三有什么区别呢?事物出现的种种不同,是人心的作用所致,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人们所处的世界会是另一回事。

庄子急于告诉人们这个道理,产生了他的相对理论,于是,是与非、大与小、美与丑被混淆了。但庄子想,如果不存在这些基本的认识问题,人处世就很平和,社会就会太平。

老庄以愚为智,以智为愚,方有这样观世的慧眼。

事物无是非

老子和庄子善于论辩,老子常常谈论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分辩事物的是与非,所以他喜欢教诲人们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庄子走着老子的道路,也劝导人们信奉自然,不要为社会羁绊。庄子不断在客观上告诉人们生活中有是有非,他代表着“是”,人为的社会生活代表着“非”,一旦说起是非来,庄子认为事物无是非,从他的论辩无是非中可以看出来。

庄子和朋友惠施有一桩论辩的公案——濠梁之辩。

一天,庄子和惠施在濠水的桥上玩,庄子看到濠水里的鱼轻快地游着,禁不住说:“白鱼悠闲自在地游着,真是鱼的快乐!”

惠施立刻接着道:“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

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惠施并不示弱,说道:“我不是你,不能够知道你;你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明摆的事。”

庄子说:“让我们回到事情的开头。你一开始问我怎么知道鱼的快乐,你是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才问我的。告诉你吧,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这一场论辩就其内容来说,本没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但它引起后人谁是谁非的辩识。

或说,庄子与鱼相隔,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或说,人与人能够相通,人与物也能够相通,庄子知道鱼的快乐也是自然的。

或说,扩充庄子和惠施的思想方法,都会陷于不可知论,两人都是诡辩。

或说,两人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惠施是从逻辑的角度,庄子是从审美的角度,两人都是不错的。

虽然庄子以自己知道鱼的快乐引发这场争论,但他的本意并不在这里,要追究庄子的本意则很明确:论辩无是非。

他这样说:

如果我们两人辩论,你胜了我,你就真的对吗?我就真的不对吗?

反过来说,我胜了你,我就真的对吗?你就真的不对吗?

两人中有一个人对,有一个人不对?或者是两人都对,两人都不对?

请人裁决吧!

裁决的人和你的意见相同,怎么能够判断是非?

裁决的人和我的意见相同,怎么能够判断是非?

裁决的人和我们的意见都不同,怎么能够判断是非?

如此说来,论辩不就是无是非,或者说原本有是非,因为辩不明谁是谁非,也就无是非了。而论辩是因事而发的,论辩的无是非,根本的是事物无是非,论辩的无是非不过是事物无是非的表象。

其实,庄子也知道社会生活中存在着是与非,他要以论辩无是非之说,为人们指示一条处理是与非的途径,即顺应自然,调合是非。是也像非,对也像不对,人是不应该计较是与非的。

再说,事物是矛盾的统一体,是中有非,非中有是,是与非相辅相成,相生相灭,是与非如何辩得清楚,人最好是无所谓是非,也不必辩什么是非。如果是这样的话,社会上的矛盾就化解了。

事物无大小

庄子就事物无大小说过两句很有影响的话:

秋毫之末为大,泰山为小。

天地为米粒,毫末为丘山。

这在任何人看来,都会觉得是一种悖论,野兽秋天毫毛的末端,怎么会大过东岳泰山?天地怎么是米粒,毫末怎么是丘山?

庄子说,事物是存在差别的,从事物大的一面看,万物都是大的;从事物小的一面看,万物都是小的。

秋天来了,山洪暴发,许多河川的水都流向黄河,使黄河的水猛涨,水势浩大,澎湃汹涌,两岸辨不清牛马的模样。黄河神喜不自胜,认为天下美好的事物集中在自己身上,才使自己像这样伟大。

黄河神顺水东下,到了北海。站在北海,他只是朝东面看去,就看不到水的尽头。于是,黄河神黯然神伤,面对北海神感叹道:“俗话说,听说了上百条道理,就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这大概是说我吧。曾经有人认为孔子的学问很少,伯夷、叔齐守道义算不得什么,以前我还不相信。现在看到浩瀚无际的北海,才知道真的会是这样。我不是亲自到您家门口,我也不会明白这一点。想来真是惭愧,我将会被那些修养高深的人耻笑。”

北海神也说了:“井底之蛙,受空间的局限,怎么能够谈论大海;夏天的小虫,受时间的局限,怎么能够谈论冬天的冰冻。你说我很大,但我在天地之间就像一小块石子、一小根树枝在大山上;四海在天地间,就像大湖里石头的孔穴;中国在天下,就像小米粒在大粮仓里。如此等等。天地不为大,毫末不为小。”

事物的大小是相对的,自视为大时,应该想到还有更大;自视梘为小时,应该想到还有更小。那么,人需要以平常心面对外在的事物。

人具有的情感,决定了当情感与外在事物碰撞的时候,会被激活,或者昂奋,或者低落,很难保持一颗平常心。黄河神与北海神不同的境界,正在于一个超越了平常,一个保持着平常。

黄河神与北海神的故事提醒人们认真地思考人生?人们在自然与非自然中是应该归于自然的。而归于自然主要是人自我内心的作用,消除自傲,既不以己为大,也不以人为大。

事物无大小,是事物之间的平等。

人与人之间的自然平和,是人的平等。

因物而及人,是庄子的用心。

事物无美丑

美与丑就像大与小一样相对存在,世上有没有美与丑,就连庄子也流露过是有的。庄子讲过“西施病心”的故事,本意不是揭示美与丑,而是说自然与非自然,但他在客观上展示了美与丑:

美女西施心口疼痛,她按着胸口,皱着眉头在村里走。

她村子里有一个很丑的姑娘见了,感到那姿势很漂亮,学着她的样子,按着胸口也在村子里走。

同村的有钱人见了她那样子,把家门关得紧紧的,不愿意出来;她村里的穷人见了,带着妻子、孩子逃走了。

庄子说那丑姑娘不知道西施之所以美,故意装美,也就不美了。

西施的美在自身,也在于行为表现的自然。

尽管庄子这样说过,然而,他往往在万物齐一理论之下,把人与物视为一体,在这种大的背景下审视美与丑。他说:毛嫱、丽姬,是人们心目中的美女,但鱼儿见了她们就游到水的深处,鸟儿见到她们就高高地飞走,麋鹿见到她们拔腿就跑,人、鱼、鸟、鹿,究竟谁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美呢?

人与物有根本的不同,人们认为毛嫱、丽姬美丽,而鱼、鸟、鹿的惊惶而逃,是物自卫的本能,而不是因为毛嫱、丽姬的美与不美。庄子把四者混为一谈,抹杀了美与丑的界限。

美与丑是客观存在和人的感觉的结合。庄子避而不谈前者,只从人的感觉上加以认定。所以他才会讲述一个旅店老板两个老婆的故事。旅店老板宠爱丑陋的老婆而冷落漂亮的老婆,说是那漂亮的自认为漂亮,我不认为她漂亮,那丑陋的自认为丑陋,我不认为她丑陋。

事物无美丑,是因为没有办法辨别美与丑,千人千面,百人百味,只论它们的不同,不论它们的相同点,美与丑就不存在客观的标准。而人们也应该像无所谓论辩的是非、无所谓事物的大小一样,无所谓事物的美与丑。

庄子把事物的美与丑视为人的感觉,从这里生发开去,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都可以是一种感觉。如好与坏、幸福与痛苦。虽说人们常常凭感觉体会这一切,但这一切会有一个客观的标准,否则,就像美与丑无法认定一样,好与坏、幸福与痛苦也没有办法认定。

庄子无意叫人们认定美与丑,他倒是要人们心中不存在美与丑。美与丑入心中,一如是与非入心中一样,会是人心中之贼,破坏人心的自然状态,庄子要的还是自然。

二、器物之用

当人类打制石器,就开始了器物的时代,这是人类生活的飞跃。

器物有用,但是怎样用物则是因人而异的。

老庄有自己的器物观,老子说器物当其无,有器之用。器物总是虚实相间,老子突出虚的地位,以虚求实,用其虚也是用其实。庄子则重用物当适物之性,能够适物之性则物尽其用。

物尽其用,人则尽其才。

当其无,有器之用

老子曾经说:

三十根车辐条集中在一个车毂上,轮子上因为有空虚的地方,才有了车轮的作用;用泥土制造器皿,因为器皿是空的,才有了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因为房屋是空的,才有了房屋的作用。

老子的话说得很实在,真真切切地看到人们生活中器物的构成,器物的形态使他总结出事物之“有”与事物之“无”的辩证法。有与无是相互依存的,有是因为无而存在,无也是因为有而存在,有与无的这种关系,有点类似庄子在《齐物论》里面说的:事物的一面往往出自事物的另一面,相反亦然。

所以,老子进一步说:器物的实体给了人们生活的便利,其实是由于器物的空虚部分在起作用。也就是说,实是以虚为基础的。老子很有辩证法的思想,正是因为向前跨进了一步,使他的正确思想中有了谬误。社会生活中,不是“无”在决定着“有”,而是“有”在决定着“无”。人们正是从存在去感受不存在,就像人自身一样,人自身的存在才使人深刻感受了不存在的一切。不过,老子说的“有”与“无”的辩证法是永恒的真理。

当其无,有器之用,观察生活,时时可以发现这种辩证法的运用。

绘画、书法讲究以虚为实,无画处有画,无字处有字。

文学艺术追求意在言外,或者说含不尽之意在于言外。

这都是“当其无,有器之用”的翻版;所以老子很坦荡地说:

********,大象无形。

不过,********,大象无形和当其无,有器之用毕竟不同。

********,大象无形是让接受者以自己的想像进行再创造,用心去体味那非凡的艺术境界。当其无,有器之用,则在声明有与无的辩证法时,告诉人们实用的原则。

有与无相生相形,人们运用器物实体的时候,也是在利用器物的空虚。无论是谁,都不会回避这种现实。在这样的时候,空虚并不是虚无,而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实在。

人们应当善于用“有”,也善于用“无”。

以无为有,用器物之“无”目的在于“有”。

物适其性,方尽其用

名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惠施,很看不起庄子的理论。在他心目中,庄子的理论空疏没有实际的用处,他讽刺庄子说:“魏惠王送给我大葫芦的种子,我把它种下去,冒芽,生长,最后结出一个很大的葫芦。它的容量有五石那么大,但是用它来盛水,它却装不起水,把它剖成瓢把,又大得没有地方好放。因为他没有什么用处,我干脆把它砸烂了。”

惠施的话有他的道理,一种理论就像一件器物一样,应该是有用的,没有用处,就应该把它抛弃,毫不顾惜。从这一点来说,庄子的理论也是应该抛弃的。

庄子一点都不慌张:“你惠施给我讲了一个故事,那我也给你讲一个故事吧。”

庄子说:

宋国有一个家族善于调制冬天可以防止不裂手的药,这个家族的人世世代代以在水中漂洗丝絮为职业,虽说日子过得不富裕,但吃穿总不发愁。

有一个人听说了这件事,跋山涉水,找到这个家族的族长,对他说:“把你们的药方卖给我吧,我给你一百两金子。”

族长一听,心就有所动。转念一想,我们家族世世代代是靠这种药吃饭的,这可不是一件小事。于是,把家族的人召集起来商议。这个家族的人们听说有人愿意用一百两金子买这个药方,全都兴高采烈,纷纷说:“我们世世代代漂洗丝絮,通常只能够得几两金子。现在只把一个药方卖给他,就可以得到一百两金子,把这个方子卖给他算了,反正又不影响我们继续做漂洗丝絮的工作。”

这个人得到药方,用它去游说吴王,吴王很高兴。时至冬天,刚巧又遇上越国军队攻打吴国,吴王派他带领军队和越国人在水上作战。因为吴国军队有防止皮肤冻裂的药,越国军队不能预防皮肤冻裂而深受水战之苦,结果被吴国军队打得大败。这个人因为作战有功,战后吴王赏给他一块很大的封地。

庄子随后说:“同样是可以不裂手的药,有的人用它可以得到丰厚的赏赐,有的人世世代代只能够漂洗丝絮混一口饭吃,在于善于用物还是不善于用物。你这个惠施,既然有五石大的瓢,为什么不让它在江湖上漂荡,让物尽其用呢?”

庄子与惠施的话各有道理,在庄子看来,理论主张和器物在使用上有共通的东西,即要适其用。庄子的理论对于社会来说,像惠施所批评的“大而无用”,他一生讲了许多虚浮的道理,但他把不裂手的药的故事讲得很实在,尽管最终不过是想说明自己的理论是怎样的有用,重新坠入虚浮之中。

同样的事物,使用的地方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现实生活中谈经商之道、学问之道、行军用兵之道,在这一点上是相通的。

同样是开商场,炒股票,有的挣钱,有的蚀本;同样是做学问,有的成大学问家、有的成小学问家;同样是行军用兵,有的打胜仗,有的吃败仗,首先是善不善于思考,善于思考往往事半而功倍。如果盲目行事,那就会徒劳无功。像到越国去卖礼帽的宋国人,不知道越国人不蓄头发,没有戴礼帽的习惯,千辛万苦跑到越国去,满心指望赚一大把,哪里知道一顶帽子也卖不出去。

庄子说的物适其性才能尽其用是一条法则,遵循这一法则,可以把一些事情做得更好。

庄子并不追求事物对社会有用,而求事物能够有用于自身。所以,他在讲了宋人善于调制不裂手药的故事以后,又讲了另一则和惠施有关的用物的故事。

用物要在不伤物

惠施学富五车,长于论辩。庄子鄙薄他不善于用物,他则反唇相讥,又给庄子讲了大树的故事。

他说:我有一棵叫做樗的大树。树长得高大,可它的主干臃肿不符合绳墨的要求,它的枝条弯曲不符合规矩的要求。它就生长在路边,来来往往的木匠倒是不少,但从来就没有哪个木匠正眼看一看它。不是别的,因为它虽然高大粗壮,但没有什么用途。你庄子的理论就像我拥有的这棵树一样,“大而无用”。

庄子则说:你惠施先生口口声声说无用,你该见过那野猫和黄鼠狼吧!它们总想有所作为,东奔西跳,忽高忽低,是很辛苦的。结果呢?纷纷陷于猎人的罗网,成了人们的口中食。而那牦牛身躯庞大,大得像天边的云彩,可是它连一只老鼠都逮不住。他不求用,才能够长得这么大,自我保全得这么好。惠施先生既然有一棵这样大的树,为什么不把它种在一无所有的地方呢?在那广袤无垠的原野上,这棵树自由地生长,没有工匠砍伐它,也没有其他的事物危害它,尽管它没有什么用处,但它也没有什么危害,这个是很好的事吗?

庄子并不接受惠施的批评,物求其用,你就不知道求其用会伤物,换句话说,无用能够使物保持本色,这比求用而受伤害重要得多。

庄子的故事当然是在为自己辩解,你惠施说我的理论没有用,难道你不知道无用之用吗?

同类推荐
  • 给人欢喜(人间佛教语录)

    给人欢喜(人间佛教语录)

    本书是大师依据佛陀的言说及其弘法多年的教化经验。主要包括生活观、伦理观、修持观、处世观、仪礼观、教育观等内容。
  • 儒教简史

    儒教简史

    在当代学界“儒学是宗教”由任继愈先生首倡,在学界引发了广泛的讨论。本书作者承任先生衣钵,在这一研究领域取得了引人瞩目的学术成就。本书分十部分,以时间为序,详细讨论了不同时期儒教的发展及其特点,重点讨论儒教的改革和演变,资料翔实,论述精当,从中可见儒教发展、变迁的基本面貌,对管窥中国宗教发展有深远的意义。
  • 大愿说药师法门(下册)

    大愿说药师法门(下册)

    本书是由大愿法师讲述。内容一方面是令我们学习如何消除身心的病苦,本经的修法可以用很多方法来概括,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药师法门——禅。分别包括了如来禅、祖师禅和秘密禅。
  • 道教基本常识

    道教基本常识

    本书包括教义规诫、宗派传承、道门宗师、道教经典、神仙体系、名山宫观、科仪方术和生活常识等方面内容。
  • 佛教故事经典(一)

    佛教故事经典(一)

    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即与中土传统文化相结合,并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由于传入的时间、途径不同和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影的不同,中国佛教形成了三大系,即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汉传佛教的思想博大精深,我们只择取其中对我们有指导和教益的部分加以学习和借鉴,这也正是本书搜集汇编汉传佛教故事成书的一大原因。本书中的100个故事,取材于佛家的经典典籍,或佛学文学,或关于佛教的民间传说,较为全面地反应了如慈悲、行善、放下、随缘、度己度人等佛学思想,通过对这些故事的阅读和感悟。
热门推荐
  • 邪王的冷情杀手妃

    邪王的冷情杀手妃

    前世被亲人算计,与弟弟跳崖自尽,没想到穿越到古代。呵,嫡女不受宠庶女就能为所欲为?看我不整死你!一个小小的丫鬟也敢对我大呼小叫,掌嘴!我一个21世纪的杀手难不成还怕几个古代人。前世的的背叛让她今世再也不相信任何人,但是遇上强势的他,她们的结果又会如何?
  • 大天传

    大天传

    三千大道,万千小道,十万神通,百万术法,古之真仙,一瞬之间,可达天地之极,一吸之气,可吞日月星辰。
  • 我不想回忆起你

    我不想回忆起你

    “那一世,你为古刹,我为青灯;那一世,你为落花,我为绣女;那一世,你为清石,我为月芽儿;那一世,你为强人,我为骏马。我知道,我将生生世世与你结缘………”这一世,你亦忘掉了我的脸,记忆中停留看别人的关怀备至。你不懂,在这世上怎么会有那样固执的我。是的,我太执拗,以至将青春如此挥撒向你。一天,一个月,一年…
  • 叶宇飞的阴阳眼

    叶宇飞的阴阳眼

    它是存在的吗?那么它是存在的?那么……它是指,它是什么人,动物?还是或是事物任何东西?不,它是人类看不到的鬼魂,却它能看到你,只有一个少年,他能看到鬼魂,他是阴阳眼的叶宇飞。
  • 浮生一梦许清欢

    浮生一梦许清欢

    在同一个人身上输了两次之后,她发誓再也不赌了。她在弥留之际,还是勇敢的问了他:“我知你爱的是那骄阳,可我还是想问问,秦七,你到底有没有爱过我?”越发的抱紧了怀中的小女人,良久,他淡淡的说道:”小沐,你笨,你不知。”后来,楚沐化作了一滴雨,落在这南荒无穷无尽的轮回。他却以一朵云的模样陪在她的身边。就是这样的爱,这样的情,默默的,你不知道也好。朝秦暮楚,恋的始终只是你一个。︿( ̄︶ ̄)︿非虐文,有点狗血。人生何处不狗血,除非你是土星人是不?初次下笔,觉得垃圾的尽管吐槽,来者不拒。
  • 唤神诀
  • 在韩国的穿越人生

    在韩国的穿越人生

    一个穿越到韩国的普通青年,慢慢拥有属于自己的穿越人生。(一切穿越文必备的都会有的,另作者有吐槽文青爱好,不喜者勿入!)
  • 玄冰铠甲

    玄冰铠甲

    末世,地球与另一个生命星球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偷取敌人的科技,产生了铠甲,用来武装自己,与可怕的敌人————外貌类似精灵但又喜欢决斗的宇宙人。。。
  • 斩破仙尘

    斩破仙尘

    千年前祸乱世间的妖魔蠢蠢欲动,中洲劫难再起,风雨欲来之际,各方布局勾心斗角,天机人意交错激荡。生来注定要背负家族责任的她卷入漩涡中心,随波逐流的同时,为解开身世谜题步步为营。凡尘颇多磨难,仙道尽是艰辛。无论是再强悍的力量,再逆天的宝物终会消失,唯有依仗心中锋芒,才能够斩尽仙道红尘间的万千灾劫。×××简单的说,这就是一个普通人在修仙时很倒霉的遇上了高难度模式,被迫摸爬滚打寻找生路的故事。
  • 末日之真实虚幻

    末日之真实虚幻

    一觉醒来,翻天覆地,末世正式开始,名为肖策的少年意外得到一颗宝珠,五年之后,三军区出现了名为肖策与黎弑的两个男人,这场末世之战即将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