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37000000029

第29章 处世方略(2)

庄子的理论是很消极的,他以不伤物为前提思考物是不是当用,意在无用于社会而有用于自我的生存就是很有意义的。

庄子提出的用物要能够不伤物则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

物尽其用而能够不伤物,常理是用物的最高境界。然而,社会的发展决定了任何事物都要与社会同行,而不能够停滞不前。物的发展,破旧立新是必然的,破旧物而创新物时时都在发生。庄子要保全守真,顺应物的自然就是物尽其用了,这里“用”的指向不一样,惠施指向社会,庄子则指向自身。他把生命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以物为喻说明自己的理论,自然用物就不能伤物。

在使用器物的过程中,当人们要以伤害一物换取另一物或者另几物的时候自当别论。如果说器物的使用只希望它是自然的损耗而不是意外的伤害,用物而不伤物也应该是一种法则,就像庄子主张的用物要适物之性一样。

人们可以认为庄子的理论是一种活命哲学,是用了生命的自然观审视社会生活中的万事万物,但生活中用物而求不伤物的情形常在发生,大到天上的飞机、地上的火车,小到一家一户的衣裤鞋袜、锅碗瓢勺,从来就是希望用物而不伤物。不伤则能经久、则能节俭,艰难的岁月是这样,小康的岁月也是这样。它符合物尽其用的原则。

庄子以无用求用,能够无用,那么,就没有人求其用,使它遭到伤害。

庄子是在空想,物的存在总有其用,即使是人让它无用,也不能够表明它自身没有价值。

三、爱物悲剧

财物是人生活的必需,人人都会有爱物之心。

爱物之心的萌生、扩张,必然导致因爱物而贪物,欲望难有止境。

本来,人赖物生存,物足以维持生存就可以了。而为财富的创造,节俭是理所当然的,但节俭也有尺度;为财富的积累,收敛也是理所当然的,但收敛也有尺度,忽略了这两个尺度,爱物反会为物所害。

没有人愿意爱物而酿成悲剧,老子和庄子告诫人们处理好人与物的关系。

治人事天莫如啬

节俭是修身之道,也是治国方略。老子以节俭为他的第二件法宝,用于治理天下,他说,有什么比节俭更好的办法呢?

以节俭治国、治天下,是要以较少的财富办成更多的事业。一分钱掰成两瓣用,如果需要也是可以的。常听做事业的人说,又节约了多少钱,是当用而没有尽用,就把事业给做成了,这该是节俭。

天下财富的创造和消费共存,创造的艰难和消费增长的迅猛往往不成比例。韩非子曾说:古代男的不耕田,草木的果食就够吃了:女的不纺织,禽兽的皮毛就够穿了。而今不行了,一个人有五个孩子不算多,五个孩子每人又有五个孩子,祖父健在就有了二十五个孙子,人口与消费迅速增长而财富却很少。所以古代没有战争,现代却必然有战争。韩非子所处的时代晚于老子和庄子,他探究的社会****的根源虽然不是唯一的,但还是有一定的意义。

真的能够实行以节俭治天下,西汉的文帝是一例。汉文帝是汉高祖薄姬之子,高祖死后,妻子吕太后专权,一时权倾天下。待吕太后死,丞相陈平、太尉周勃等人立当时为代王的刘恒为帝。刘恒在天下经济历尽****未能复苏之时,率群臣亲为农耕以利农工,皇后则亲为纺织,以利女织。他在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没有增加。他曾经想造一座露台,把工匠召来一盘算,要费百金,而百金是当时十户中等人家的产业,他身为皇帝,觉得这个开销太大,就放弃不造了。他平日穿的也是粗布衣服,帷帐不绣花绘凤,以朴素为天下人的表率。

汉文帝临死之时,遗诏生死是自然之理,既然如此,人们对他的死不必悲哀,婚嫁祭祀、饮酒吃肉,该干什么还是干什么吧。而且,汉文帝对社会上嘉生恶死、破产厚葬、重服伤生很不以为然,觉得人们有些过分,他死是不必厚葬的。说到底,汉文帝死之日,仍然是以节俭为本。

汉文帝受道家思想影响较深,他以节俭为治国之本和对生死的态度,表明了道家思想影响所在。在当时,汉文帝迎合社会的需要,百姓在经历了多年的战争和内乱痛苦之后,需要休养生息,所以他节俭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开了“文景之治”的风气。

这不是说在国家困难的时候需要节俭,就是国家富强了,也需要节俭。汉武帝时代,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国力强盛,天下富足。汉武帝好游猎,每次游猎都是大张旗鼓,劳民伤财。奉承汉武帝的辞赋家司马相如在《天子游猎赋》中,婉言劝诫汉武帝回到节俭的治国之道上来。

治国必然应该生财,以备一切理当或不虞之需。如果生财即完全消费,无积累发展再生产,社会永远难以摆脱贫穷。所以,节俭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够少的治国原则,治理家庭也是如此。因富足而一掷千金、一掷万金,即使家藏金山,也经不起折腾,终会贫寒。台湾著名武侠小说家古龙一生创作了六十套畅销的武侠小说,在上世纪六七○年代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月进万金,视钱财如粪土,终致晚年贫寒,生活无以为继,对早年生活很有悔意,可惜无济于事了。

老子说治国应该节俭,在他还有另外的意义。节俭会使人朴素,朴素则少欲望,容易走到他主张的自然无为的道路上来。

甚爱必大费

节俭到了吝啬的程度,当用的不用或者用起来苛刻,日子就不美气了。

吝啬,或为助人,或为聚财的事也是有的。魏晋时的“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就以吝啬称。王戎官至司徒,地位高,家庭也很富有。他的侄子结婚,王戎送了一件单衣,后来还要了回来;自己的女儿出嫁,借了几个钱给女儿,心里就不高兴,到女儿还了钱,脸上才有了微笑;自己家种下的又甜又大的李子,卖给别人,怕别人得了种子,就把李核钻穿了再卖。王戎的富有,吝啬是一个原因。

老子说,太吝啬会带来更大的破费,当然不是说类似于王戎的这种情况,而是说当用不用引起的。譬如,建一座桥梁,建一座高楼,因吝啬而偷工减料,致使桥梁坍塌、高楼崩毁,不能不重新建造,这样,破费就会更多。一个人的生活其实也是这样,本来,节俭是一个人良好的品质,从节俭出发待人处事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节俭到不足以维系人与人的正常关系、不足以使自己有健康的体魄,带来的是生活的失常、生命力的衰退,本来可以继续创造财富却不得不中止,这也可以说是吝啬到了极点造成了大的浪费。

一向主张节俭的老子当然不是说人们要大肆抛洒,大量挥霍,而是要处理好节俭与消费之间的关系,使节俭得恰到好处,这是一门学问。

这门学问并不容易做,节俭与吝啬的尺度不好把握,而且人们的看法也不一致。事物的相对性和人们认识的相对性是永远存在的,这不意味着待人处事没有一个大体一致的权衡标准。人们完全可以依据一定的时期、一定的环境、一定的工作需求、一定的生活水平认定一个标准,待人处事。

老子这样说是针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而不是已经发生的情况。他从过分吝啬推论出必然会引起大的破费,是说现实的行为对未来的严重影响,提醒人们注意自己的现实行为,这就不能不使人们对自己的行为有较多的思考,未雨绸缪,计划好财富资金的创造、积累和支出。理想的是花很少的钱办很多的事,成效显著,这需要人们作较大的努力。

节俭是好的,节俭到造成更大的破费则是不好的。

算节俭的账,不仅是算现在,而且是算将来,走一步看两步至看得更远,才是一个真正精明的人。尽管老子没有这样说。

多藏必厚亡

老子说:“多藏必厚亡。”话说白一点,收藏得多丢失得也多。其实,收藏的多少与丢失的多少二者之间并没有必然性,老子说二者有必然的关系,也因为确实是有这种情形。

多藏必厚亡将是怎样一种情景呢?庄子说得很诙谐:

你好不容易积累了一些财富,怕人偷走,总是把它们藏得严严实实的。

你把这些财富藏在箱子里、藏在柜子里,自然不忘把箱子、柜子锁得牢牢实实。

遗憾的是,强盗来了,连你的箱子、柜子都懒得撬,扛起来就走,还担心你的箱子、柜子锁得不牢实。

这是一般人多藏的结局。一国之君也有多藏厚亡的时候。

齐国的国君效法圣人,治理国家,州、邑、乡、闾、里,行政结构井然?宗朝社稷各得其位,邻邑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方圆二千里土地的百姓,打鱼、种田,生活安宁祥和,齐国财富的积累也是够多的了。没有想到的是,田成子把齐国的国君杀死了,自己做了齐国的新君王,那不是把整个齐国都偷走了吗?多藏必厚亡到这一步,可以说是达到了顶峰。

老子说多藏必厚亡和庄子讲述的多藏必厚亡的意义是下一样的。

老子教人知足,知足就不会遭到多藏厚亡的遭遇,这既使多藏者最终竹篮打水一场空,又将蒙受厚亡的羞辱乃至人生的祸患。因为多藏必多欲,而人之患就在于欲望太多。

庄子则不然。在他看来,多藏是为盗贼做的工作,你积累、收藏得愈多,则被盗贼偷得愈多,损失就愈大。这一切是圣人造成的。用圣人治理天下,不过是为盗贼做了好事。圣人用斗斛,盗贼就把斗斛偷走;用权衡,就把权衡偷走;用印符,就把印符偷走;用仁义,就把仁义偷走。庄子说这些话,是要绝圣弃智,社会上要圣人干嘛?再说,圣人是国家的利器,国家的利器不能够轻易给人看,怎么能用他们治理天下呢?

在思想上,庄子比老子更容易走向极端,财富的积累是社会不可少的,但他却否定这一切,并追寻导致社会产生财富的根源,去其根源。

老、庄的时代及其后,社会财富的积累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多藏以备急难之需和多藏以供创造之需,是财富积累的目的,而不是为藏而藏,以致使自己成为典型的守财奴,财富的积累只是为了心理上的满足,那么财富的积累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话说回来,财富的积累应该是正当的,也应该防止老子和庄子所说的情形。

不贵难得之物

物以稀为贵是世人的平常心态,稀则难得,难得则更加强烈地刺激人的欲望,力图使稀有之物独为自己拥有。当今,一枚十九世纪的邮票、一封林肯总统的亲笔信可以竞价几十万美元,无不是因为难得而珍贵。

难得即为宝,楚国的和氏之璧、随侯之珠弥足珍贵,被视为传世之宝,都由于是独一无二,除此就不可再得,人们怎么会不特别地看重它们呢?但人生以什么为宝,不同的人想法不一样。

秦国想攻打楚国,派人去看楚国的宝物以探虚实。楚王问左右道:“秦国派人来看我国的宝物,可以把和氏之璧、随侯之珠拿给他们看吗?”昭奚恤答道:“国家的宝物并不在这些稀有之物,而在贤臣。珠玉玩好是不值得很看重的。再说,秦国派人来看珠宝是假,探底是真。”秦国的使者到了楚国,楚王对他说:“你不是要看我国的宝物吗?楚国之宝不在器物而在贤臣,你看:善于理财治民的令尹子西、善于出使排难解纷的太宗子敖、善于防卫镇守边境的叶公子高、善于驰骋沙场赴汤蹈火而不辞的司马子反、善于出谋划策决胜千里之外的昭奚恤全在这里。”秦国的使者一看,怔往了。回去报告秦王,秦王只得放弃了攻打楚国的计划。

贤臣难得,以贤臣为国家之宝是可以的。

宋国有个人得到一块宝玉,献给本城的最高长官子罕。献玉的人说:“我把这块玉拿去请玉匠鉴定过,玉匠说是一件宝物,所以我才敢拿来献给您。”子罕说:“我以不贪得为宝,你以玉为宝,如果你把这块玉送给我,我有了贪得之名?你失去了宝玉,两人都失了宝。不如还是你收起来,各怀其宝的好。

不贪难得,以不贪为宝也是可以的。

老子说不贵难得之物,指的是生活中的物质。

形容人的欲望难以满足,人们好用“欲壑难填”的成语。欲望像深谷,永远填不满。这话听起来有点刺耳,但对许多人来说,是一种真实。拥有一万元而想拥有十万元,拥有十万元而想拥有百万元,拥有百万元而想拥有千万元以致无穷,什么时候是一个止境?

人对物质的欲望有不同的层次,初期只是想拥有,凡是能够占据的就占据,不论是易得之物还是难得之物。当拥有的物质到了一定的程度,必然会追求难得之物,以拥有难得之物为满足。

老子不希望人有欲望,少私寡欲,甚至是无私无欲,这样就好。但人在物质利益的包围之中,以平常心待物比以贵物心待物好得多。不贵难得之物,人就少了欲求,待物自然,心也自然,人的欲望渐渐地消解了。他说,只有圣人能够做到这一点,换句话说,能够无欲的人就是圣人。

四、知己知彼

知己知彼被人们较多地用在军事上,它的意义则不限于军事。社会决定了每一个人不是孤立的存在,知己知彼,才能够真正地洞明世事,人情练达。

老子常常谈论人与己,要人知己知彼,以便处世张驰有度,悠游有余。他重知人,更重知己,而人之弊在于不能知己,好自以为是,是亦如此,非亦如此,以致为自我蒙蔽,不能知人。不能知己,不能知人,必然进退盲目,得福或遭祸都不知所以然。

知己知彼,是检验人的聪明睿智之道。

知己知彼、是自胜与胜人之道。不能胜己,就不能胜人。

人们应该努力知己知彼,以立于不败之地。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善于洞悉他人,从他人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中窥见其内心世界是一种智慧,不是所有的人可以作到。而人要想真正地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深浅,并且正视自己的深浅是看起来容易、实际上很不容易的事。所以,老子说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是浸渍了人生体验之论。

历史上有不少的人可以做到。

春秋时,齐国的管仲和鲍叔牙是很好的朋友,年轻的时候,管仲家里很穷,两人一起到南阳做生意,挣了一些钱,管仲总是多拿,剩一点给鲍叔牙,鲍叔牙也不在意。后来,鲍叔牙事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公子小白和公子纠争做国君,最后,公子小白即位为齐桓公,而管仲则成了齐桓公的阶下囚。鲍叔牙荐管仲,使他为齐桓公所用。管仲佐齐桓公,出谋划策,使齐桓公成了春秋霸主之一。

管仲功成名就以后说了这样一番话:从前,我生活艰难的时候,和鲍叔牙一起做生意,得利总是多分一些给自己,鲍叔牙并不认为我这个人很贪,知道我很穷;我曾经为鲍叔牙出主意,结果弄得亏本,鲍叔牙不认为我愚蠢;我曾经三次做官,三次都被国君赶走了,鲍叔牙不认为我没有才干,而认为我生不逢时;我曾经三次去打仗,三次做了逃兵,鲍叔牙不认为我胆小怕死,知道我是因为有老母亲需要赡养;公子纠失败了,召忽为他殉节,而我则做了俘虏,鲍叔牙知道我不是不顾小节,而是因为功名不显于天下而忍受羞辱。

管仲总结了自己一生和鲍叔牙的交往之后,很感慨地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牙对管仲的了解,有较多的理解成分。并非鲍叔牙所有的理解都是对的,像他在战场上做了逃兵,对家庭是孝子,对国家则不是忠臣。不过,鲍叔牙正是以善知人而享名于后世的。

同类推荐
  • 老子与神话

    老子与神话

    本书从神话研究的角度,以文化人类学的观点解析《老子》这一中华经典的人类学内涵。首先避开了学术界一贯采用的从哲学到哲学的“便道”,而是以当代人类学的视野和材料作为参照,对《老子》一书中的神话思维、道与永恒回归神话、《道德经》的母神原型、祭祀王和大母神崇拜等做了追本溯源式的哲学通解。
  • 金刚经·心经·坛经(中华国学经典)

    金刚经·心经·坛经(中华国学经典)

    《金刚经》全称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是初期大乘佛教的代表性经典之一,也是般若类佛经的纲要书。在中国佛教界,《金刚经》流行得极为普遍,如三论、天台、贤首、唯识等宗派,都各有注疏。尤其是自唐宋以来盛极一时的禅宗,更与《金刚经》有深厚的渊源。宋代,出家人的考试,有《金刚经》一科,也让我们从中看出《金刚经》的弘通之盛!
  • 汉译佛教经典哲学

    汉译佛教经典哲学

    《汉译佛教经典哲学(上下)》即是作者长期披辨和研究汉译佛教经典、着力厘清繁杂佛教哲学的精要之作。全书共分两卷:上卷“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的基本教义和经典”,主要分析了佛教早中期形成的基础教义、基本概念及诸经典;下卷“大乘佛教思潮和大乘佛教经典”,主要分析了大乘思潮以及对中国佛教影响深远的大乘诸经典。佛教作为一种域外的宗教,其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主要是通过汉译经典来实现的。
  • 圣经故事(2册)

    圣经故事(2册)

    《圣经》是世界上流传范围最广、对人类影响最大、在全球发行量最多的一部书,它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石,对西方社会、政治、教育、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成为全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唐代佛教

    唐代佛教

    密教使佛教堕落成为以妖法惑世欺众的巫术,使佛教走八绝境,是在文化交流中流采了一股比其他各宗派更秽浊的脏水。华严宗无非是脑里空想,口上空谈,毫无买际意叉,根本是为统治阶级忠实服务的一套骗人把戏。
热门推荐
  • 炉石传说之不败传说

    炉石传说之不败传说

    好不容易买了N多卡包,买了冒险模式,买了皮肤,可炉石恩将仇报,将穆白带入异世,看穆白带领炉石大军扫荡全异世
  • 喑哑陌路

    喑哑陌路

    你以为他喜欢你,不过是因为你喜欢他。你所自以为是的爱情,不过是一段暧昧的游戏。故事的开始是恰好你也在这里,故事的结局是我们好不容易相遇了那又怎样。最后你还要笑着说,那是我一整段青春啊,那是我的曾经。
  • 告别,再重逢

    告别,再重逢

    这是关于粟里的故事,关于榕城与桂城两个城市之间的故事,氤氲她的成长,描摹她的喜乐悲欢,所有与爱有关与爱无关的故事,是粟里与薛山的十年忘怀,是粟里与澄澄十年告别,是粟里与苟栾的治愈疗伤.......是关于一个高中毕业的女孩子一个人在大学成长,孤单,伤痛,独自行走,又携爱同行的一切,是生活里每一个我们的影像,一点一点用爱与痛编织出成长的梦。与曾经爱的一切告别,终于与珍爱的自己重逢。
  • 天使与半透明的我

    天使与半透明的我

    原本享受着平淡高中生活的安伊思,被突然出现在面前的美女转校生奇异行为搞得晕头转向,“我,其实是天使。”面对着如此宣言着的她,安伊思感到不知所措,更让他无奈的是,自己暗恋的女生似乎产生了某些误会……安伊思的单恋能否有好的结果,神秘的美女转校生又有着什么目的?一切尽在《天使与半透明的我》。
  • 萌学园之再度浩劫

    萌学园之再度浩劫

    红色月亮再度出现,乌克娜娜回归,暗黑大帝复活,宇宙再度掀起一场腥风血雨!
  • 利刃

    利刃

    军人铁血的好儿郎,挥起利刃杀向四方!侵犯我领土者!杀!!侵犯我神龙大陆者!杀!
  • 上清太上九真中经绛生神丹诀

    上清太上九真中经绛生神丹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第二次世界大战实录4:战役篇

    第二次世界大战实录4:战役篇

    本书主要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海战、空战、陆战战役。内容包括伦敦保卫战,闪击丹麦、挪威,荷兰空降作战等。
  • 朱雀凤羽:红衣天下

    朱雀凤羽:红衣天下

    鼎鼎有名无所不通的妖娆王牌杀手雀殷殷被爱人计谋后穿越到了魔法斗气炼药御兽等职业大杂烩的大陆。现在她是徒有虚名的废材郡主雀殷殷。一袭红裙妖娆似火,凤凰涅槃。她将是六界传奇。腰绑红叶匕,身穿火丝裳,一曲弹泪琵琶,镇魂!回首望去,黑夜深处的男子,眯起眼睛,瞳中泛着夺魂的琥珀色,他倾城一笑。雀殷殷是废材?多年后,谁不知雀殷殷的天才,千系魔法全开,最强火焰白夜焰自己倒贴,天生丹田没有容纳底线,炼药百分百成功率且一定是极品,万兽之王,早已不在这个下级大陆,已经是顶级大陆神话。她的男人更是天地间的皇者,出现便是千龙徘徊,如今已是第一人了。重生来,雀殷殷开怀大笑。----天下,我来了!【P.s.女主强大美丽,文章不是宫斗类嗒,结局1v1,中途无情感虐心,女主很high各种腹黑活泼,但是很精明嗒。男主也很强,经常跟着女主哦,不会有分隔两地神马的,相信我吧,不定期更新,但我会尽量的霸气起来哟!!!】
  • 勇武神尊

    勇武神尊

    一个少年,如何在漫漫修仙路上踽踽独行?如何屹立于众多高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