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意妄为
要显身扬名就要适时地表现自己,但要知进退,不要恃才傲物,因为骄兵必败;在言辞上,不要常带怨言,也忌讳言辞过多,弄不好要口出诽谤之词,惹来是非,因为小不忍则乱大谋。既要安于现状,又要积极进取;时时要小心谨慎,不可疏忽大意。
为人处事,要采取忍耐、克制的态度对待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不屈不挠地向着自己的目标奋进。
(一)牢骚满腹
怨天尤人
有的人,自己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就会把一切归咎于他人,或者认为上级不公,或者认为同事背后捣鬼,比自己善于讨领导的欢心。忍耐不住,心有所想,口必常出怨言,行动也会有所体现,这样一来,团结自然搞不好,工作也就没办法干下去。
须知人常口出怨言,往往是因为把自己看得太重,把得失看得太重,把眼前的利益看得太重的缘故。一个人总是把眼光盯在自己身上,患得患失,把眼前的利益看得过重,而不知道还有长远的利益,对一时的利益损失就无法忍受,口出怨言,大发牢骚,其实于事无济。人应该忘记自我,忘记得失,忘记金钱,视名利地位如粪土,也就不会有那么多不满意的地方了。
“贪欲者,众恶之本;寡欲者,众善之基”,应该知道,当你有不满足之情的时候,已经是有了贪欲,有了这种对名利地位的贪欲而不能自制时,要忍耐。如果有了一番成就,有了一番事业,仍然不知足,希望自己再上一层楼,去做更多的事,这是好的;但对已有的不满足,常有怨言,巴望获得更多的好处和利益,那你自己已经得到的也会丧失。
人心向往的东西太多,而能够得的东西又太少,这样,又怎么会没有不满足的言论表现在他的话语中,不满足的神色和怒气表现在他的脸上呢?故此晋人刘伶在《酒德颂》中说:“如果不考虑任何东西,就会非常快乐。”也就是说无欲则刚,就不会产生怨恨的情绪了。事情都是在发展变化的,事物不可能始终处于顺境,所以总是接着出现逆境;事物也不可能总是处于逆境,所以又接着出现顺境。懂得这个规律,也就能够克制自己对于所处境况的埋怨,而能安心从事自己正在从事的事业,不去妒忌他人的显达,而怨恨自己的命运了。
西汉人扬雄,曾写《解嘲文》寄托自己的思想。其中假托一个人嘲笑自己,然后自己来回答他的提问,所以叫“解嘲”,实际上是讥刺当时的社会,发表一些感慨而已。文章中写道:“地位太高的人会危及到整个家族,能够安贫乐道者方能保全身家性命。”扬雄讲的何尝没有道理?
还有西汉杨恽,字子幼,为人重义而轻财,廉洁奉法,大公无私。汉宣帝时担任光禄勋。当时,太仆戴长乐向皇帝上书告发杨恽,说他常有怨言,因而将他免了官,贬为老百姓。杨恽回家后置办产业,并用治理财产来消磨时光。他的朋友杜会宗给他写信时说:“大臣被罢免了,应当关起门来表示心怀惶恐,做出可怜的样子,不应当置办产业,和宾客来往,在社会上获得声誉。”杨恽心里很不服气,向他回信说:“我自己认为我确实有很大的过错,行动上有欠缺之处,应该一辈子做一个普通农夫。农夫劳作很辛苦,但在年终时举行祭祀活动,杀牛宰羊,喝酒来犒劳自己。酒醉之后,抬头望天,手中击罐,口里呜呜地唱着曲子。”有人给皇帝上书告发杨恽,说他生活奢侈,没有悔过之意。于是皇帝下命令将他收审,以大逆不道的罪行将他腰斩了,他的妻子和儿女被流放到酒泉。
明知道自己的行为造成了皇帝的怀疑和他人的不满,还不知道隐忍,招摇于世,对别人的劝说不服气,也是一种怨恨的表示。最后由于不忍怨言,害得自己家破人亡。这是多么惨痛的教训!
有时候你没有能力去对丑恶的事评头论足,或是把一些陈旧的规矩打破,这样心中的不满之情就会堆积起来,稍有不忍,则会口出怨言,搞得事情更加棘手。与其如此,不如暂忍一时,寻求积极解决问题的办法。
曹谨,字怀朴,清代道光时人。他参加河南乡试,中了解元,后来又考取了进士,分发到福建省闽县任知县。福建的闽县和侯官都以盛产瓷器闻名,按例每年都要向福建按察使衙门送上许多精贵的瓷器,名义上是请按察使检查质量,好上贡皇帝宫廷,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索贿受贿行为。这一年侯宫县知县送的瓷器其价值在白银1000两以上,而曹谨送的瓷器却只值100两左右的银子。瓷器清单呈上之后,按察使很不高兴,但又不好发作,他的门房窥知主人的意图,于是仗势作威,将曹谨送来的瓷器打碎了一半,其他的拒绝收受。曹谨为官比较清廉正直,这一次上任不久,就碰上了这件事,非常气忿,但按察使是他的上级,他也没有办法,只好忍气吞声,命手下人将瓷器抬回去。在清理瓷器碎片的时候,他无意中发现有一个瓷片上面烧制有“富贵寿考”四个字,这四个字是康熙皇帝的御笔,是康熙赐给福建安溪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的一块匾额。烧窟的技工将这四个字描摹下来,然后缩小,再写在瓷坯上烧成一只大瓷鼎,作为样品,准备贡献给皇帝,不料被门房打碎了。
曹谨不由大喜,心里想这就有办法了。他将碎片拾起来用黄绫包好,然后去见按察使。到了厅堂,他既不请安,也不开口,手捧着黄绫包裹,径直走到公案前,双手将包裹放置公案上,然后退后一步,恭恭敬敬地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礼。按察使惊呆了,不知道这里面包着的是皇帝赐的什么物品,只好也跟着行三跪九叩首。礼毕之后,按察使问道:“不知皇上钦赐何物?”曹谨说:“请大人打开看看便知道了。”按察使打开一看,里面竟是一些碎瓷,不由大怒,责问道:“你为什么这样荒唐?”曹谨不慌不忙,把打碎的“富贵寿考”四个字拼好,说道:“这是圣祖仁皇帝(康熙皇帝)的御笔,烧制在瓷鼎上,作为上贡样品,送呈大人,不想大人门房,拒绝收受,把它打碎了,亵渎先皇,罪在不赦,卑职惶恐万分,不知如何处理,请大人发落。”按察使听了大惊,他心里清楚,门房打碎瓷器是知道自己嫌瓷器送少了,现在被曹谨抓住了把柄,如果张扬出去,被巡抚知道,参上一本,自己承受不起。看来只好舍卒保帅了。于是他假装发怒,说道:“有这等事!这还了得!”命令左右把门房抓采,当堂责打40大板,押赴大牢,听候发落。
事毕,他设座待茶,对曹谨说:“此事多承关照,深为感佩。”曹谨知道他心中有愧,于是乘机进言,说道:“卑职所呈瓷器除了上贡样品之外,其余完全可满足大人厨房茶灶的需要,门房勒索不遂,亵渎先皇御笔,险些酿成大祸,幸亏大人明断,才了结此事。卑职听说侯官知县所送瓷器价值在白银干两以上,大人素来一清如水,绝不会多取民间一分一毫,这一定是左右的人蒙蔽侵吞,有损大人清誉,希望大人留意,不要因小失大。”按察使一听,知道曹谨的这番话,表面上很委婉,实际上却很严厉,是在对他进行警告。他无可奈何,只好顺水推舟,立即下令将侯官县所送瓷器除上贡样品外,其余的一律退回,对侯官知县痛加申斥,对曹谨则予以表扬。封建官场这一行之多年的陋规陋欲,被正直机敏的曹谨抓住机会一举就革除了。
(二)乐极生悲
因小失大
《荀子·劝学》中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告诉人们应该重视细微小事及其积累。
《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古语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一切事物都是由小到大发展变化起来,都有一个由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的过程。一个人或善或恶也是逐渐变化,不断积累的结果,因此不能对小事情有所疏忽,应该慎对微小的变化,要审微才能察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商朝的时候,殷纣王即位不久,他就命令工匠为他雕刻一把象牙筷子。他的庶兄,也是一位忠贤的大臣箕子听说此事,感叹道:“用象牙的筷子,肯定不能再配上瓦器皿,而必须以犀牛角雕成的碗、白玉琢成的杯相配才适合。有了这些高贵雅致的筷子、杯子,那肯定其中不能盛野菜汤和粗粮做成的饭,而必须有山珍海味才能相配。吃着山珍海味的人,怎么可能愿意穿粗布衣服?也一定不再愿意住在低矮的茅屋陋室,则要穿华丽的服装,乘华贵的车马,住在高楼广厦之中。这样发展下去,我们商地境内的所有物产都无法满足他的需求和欲望,那就有可能去征讨远方各国的珍稀物产,势必就要发动战争。从一把象牙筷子作为开端,我看到了以后事情发展的结果是相当可怕的,禁不住为大王担心。”
箕子可谓是圣贤的君子,能够见微知着,从一把筷子看到了商纣王的本性,从而预知了他今后的发展结果。用筷子似乎是一件生活小事,而正是这样的开端,反映了一个人的生活追求,也看出了他的发展方向。
刘伯温《郁离子》中说:人的一个指头感到寒冷,如果不想法让它温暖起来,就会影响到他的手脚。一只手或一只脚感到寒冷了,若不去温暖它,那么就会影响到全身。疾病侵入人体的时候,开始只是点点,没有知觉或是略微有知觉,但却被忽视了,于是发展起来,到了不可挽救的程度,最后造成人体的死亡,这是十分可悲的。国家虽然很大,丢失一座城池,不能算大损失,人们都这样认为。一个城池的损失不挽救,就会影响到一个州,由一州到十州,再到全郡,以至于发展到更严重的地步,最后尽全力来挽救,也无济于事了,国家也就灭亡了。所以说一个国家就好像一个人的身体,全身的肌肉纹理,凡是血脉所能到的地方,全都是不可缺少的,也都是不能忽略的。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就是没有看到细微的差错,以致造成全局的失败。
吕坤《呻吟语?治道》中说:“人情之所易忽,莫如渐;天下之大可惧,莫如渐。渐之始也,虽君子不以为意;有谓其当防者,虽君子亦以过迂。不知其积重不反之势,天地圣人亦如之奈何。”也就是说,对于人来讲,就是对于微小的东西容易轻视。什么东西刚一发生,就是有远见的人也不以为意,认为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如果这时候有人说应该重视它,防范它,就是具有非凡智慧的人也会认为是太过迂,太保守了。正是这样,很多人不知道积重难返,一旦形成了恶果以后,就是天地之间的伟人、圣人也毫无办法。能够认识到这一点,从事物刚一发生的时候,就注意他的发展情况,预测发展结果,才能避免重大事情一旦发生而手足无措。
西汉霍光太专权,茂陵人徐福上书说:“霍氏太过分,陛下即使爱他,也应及时压抑他,不要让他自取灭亡。”三次上书,没一点回音。到汉宣帝地节四年,霍光谋反未成而被杀,于是告秘者都被封了侯。这时有人替徐福上书说:“我听说有一个人经过一家,看见主人家的灶突(即烟囱)是直的,灶旁堆了许多柴火。这个人对主人说:‘把灶突改成曲的,把柴火移远些,不然会有火灾。’主人不听,不久失火了,多亏邻居帮忙,才灭了火。于是就杀牛设酒宴,感谢邻里,将被火烧伤的列为上宾,其他的各自按功依次坐下,却没有招待告诉他曲突的人。有人对主人说:‘假如你听那位客人的话,不用杀牛摆酒,也不会有火灾。现在论功请客,应该让劝你曲灶突移柴火的受到奖赏,为什么只让烧伤的人做上宾呢?’主人这才醒悟,赶忙把那人请来。现在徐福上书数次,说霍氏有谋反之意,应该提防他。假如以前徐福的劝说得以实行,那皇上您也就不必给别人封侯赐土,而且霍氏也就不会因造反而被诛灭。事情已经过去,独有徐福没有受到奖赏,希望陛下明察。”于是皇上赐给徐福10匹帛,并让他做了郎官。
古人认为应该注重细节,不要疏忽大意,对凡事粗枝大叶,不仔细研究,遇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做法是不赞成的。他们对于疏忽之忍有不少议论。
《关尹子》上记载有这样的议论:“不要轻视小事,船上只有一个小缝隙就能让船沉了;不能轻看小东西,小虫也能毒害人身;不要轻视小人物,小人物往往危害国家。”
东汉时陈忠上疏说:“我听说轻是重的开端,小是大的渊源。所以长堤溃决于蚂蚁洞,空气泄漏于针眼。因此明智的人谨慎细微,能掌握时机。同样,不禁止小偷小摸,就会招致强盗。”
唐代裴中丞的《乞讨贱状》中说:“蜂蝎小,却能害人,必须致力剪灭扑伐,才能形成和平之势。”
古之奇着《县令箴》上说:“不要轻视小东西,蜂蝎虽小却有毒;不要轻看小路,小路上往往可以颠覆大车。”
疽,就是恶疮,刚起时不过像米粒那么小,趁早治疗则容易治,晚了就会难治,以至于肌肉皮肤破裂,腐烂,直到死。
唐太宗曾对群臣说:“朕时常担心骄横奢侈生于富贵,灾祸患乱生于疏忽。”唐太宗明理善察,才能总结出这样的至理名言。
汉朝的何曾,字颖考。他常常侍奉汉武帝用膳。对着每一次丰盛的宴席、起舞的宫女,他时时觉得心中闷得慌。这一天宴罢,他回到家里,把儿子们召集到一起,感慨地说:“先帝创业建国多艰,哪能像现在这样?我每每侍宴时,听不到他们谈论治国的远大宏图,所论不过是些家常小事,他们的后代有被灭绝的危险呀!我这一生还好,能够平安度过,只是为你们担忧。你们这辈如还能够寿终正寝,第三代可能就不行了。”他又特别指着几个孙子说:“到了你们这辈人肯定会因为战乱而遭难的。”后来果然被他言中,他的一个孙子被东海王杀死,另一个孙子何嵩则哭着说:“我的祖父曾以小见大,明察三代,是大圣人啊!”
不要以小而忽略任何事情,很多事都是因小而失大的。疏忽一时,则可能遗恨终生。能够注重小的问题,仔细调查研究,才能够发现大的问题,防止出现严重的后果。为官者凡事更要防患于未然。
凡是能够不疏忽细节的人,大多是善于观察、警惕性很高而且细心的人。汉武帝身边就有一个善于从细小变化中看事态发展的人,要不是他善于观察,注意微变,汉武帝也许早就一命鸣呼了。
金日本来是匈奴体屠王的儿子,14岁时被人掳到汉朝来,在皇宫里当了一个养马的奴仆。他是匈奴人,马养得好,人又正派,汉武帝就封他做了马监,不久又提升他为光禄大夫。汉武帝不管在宫里还是外出,都把他带在身边,非常信任和赏识他。
当时汉武帝身旁还有个亲信叫莽何罗。莽何罗的弟弟莽通跟一个叫江充的大臣很要好。江充害死了武帝的太子刘据,莽通也参与了这件事。后来武帝察觉了江充的阴谋,把江充灭了族。莽何罗和莽通怕祸事牵连到自己身上,就商量要谋杀汉武帝。金日发觉莽何罗神色反常,就不动声色地悄悄注意他的动静。在宫里,莽何罗走到哪儿,金日也就跟到哪儿。莽何罗也知道金日在注意他,所以迟迟不敢动手。